顯示具有 文章-自然生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章-自然生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拾穗(A23) ──靜態的顏色戰爭】


陳玉峯

一株烏臼行道樹的風姿(2019.2.13)。


        2019年一、二月,時序走樣的台灣楓香大落籽,細細的,如廚房的胡椒碎粒,每天,路掃的工人清晨清掃一次,我中午再掃,一樣滾滾粗砂粒般,流動著豐年的盛況,而今年延遲2個月的落葉季,2月中旬還不肯「離巢」。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拾穗(A17) ──年菜】

陳玉峯
大年初二的下午跑步去。這天我帶著手機,順便抓「寶可夢」。
第一隻抓的是血桐葉,朋友說:就是該這樣拍攝人的皮膚,從嬰兒嫩拍到老皮皺。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那一條山徑上(26) ──尾音】

陳玉峯
§ 林道與捷徑
3個月算是我的百米短跑,愈近終點愈是顧不得形象,只管衝刺。其實不只3個月,2018上半年我即已書寫阿里山區「北格」情事,屬於前引與總論,而遲至107日終於啟程實勘。

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那一條山徑上(25) ──前峯到林道】

陳玉峯



台灣五葉松(謝春萬 提供)。



§ 鹿屈山前峯的天演痕跡
說是「前峯」,如果沒有一塊水泥砌成的地碑,造訪者只會認為,這裡大概是19301960年代,伐木集材的臨時「土場」,如今只是人造林地中,人為清理出來的一片空地。
「鹿屈山前峯」標高2,213公尺,環境半邊以上,高聳的人造林,我們在此再度合影。

2019年1月21日 星期一

【那一條山徑上(24) ──松與火之歌】

陳玉峯
§ 台灣五葉松最後的大本營
事後檢視行程:
我們從鹿屈山走到鹿屈山前峯使用了1小時17分鐘;從鹿屈山前峯至仁亭花了1小時54分鐘。加上在前峯停留14分鐘,從鹿屈山廣場至杉林溪登山口的仁亭,費時3小時25分;實際走路的時程大約3小時,不算慢。
就植物(群)或生態、演化而論,鹿屈山到杉林溪的行程,帶給我最大的欣喜,就是台灣五葉松在上次冰河期以降,被迫上遷,且經由20世紀的伐木營林,整個阿里山林場最後殘存的族群,就落在鹿屈山至杉林溪之間,這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之一。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那一條山徑上(23) ──最後的樣區巡禮】

陳玉峯
§ 新康山頭一影像
四十餘年我都在樣區調查。
記得東台首嶽新康山頂調查的那一幕,老天爺哭得唏哩嘩啦。
1994910日,狂風暴雨中,我與楊國禎、江丁祥與吳姓助理,冒險搶登山頂調查。先前,新康山神多次阻擾我登頂,我登頂後才知究竟。因為新康山久享東台第一高山的美譽,在我之前,似乎從未有植物或生態學者登臨,而我一調查,才知道新康山「不是高山」,高山植被帶已然滅絕,我一上來,新康高山的「令譽」立即幻滅,難怪山神百般刁難。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那一條山徑上(22) ──鹿屈山頂】


陳玉峯
§ 巨無霸的長尾栲
山林護管所之後,攀繩上溯。一上來,又是一株樹幹長走的森氏櫟,它有9個分幹,最大幹的直徑約40公分。
雖然沒有調查樣區,毫無疑問,廢棄的「護管所」前後地區,原始林時代,除了台灣紅檜之外,就是「長尾栲∕森氏櫟優勢社會」,如今,殘存的林相,一樣美麗。
快要走出相對平坦、開闊的闊葉林區時,陳月霞撿起一片台灣紅榨楓的落葉。這條山徑,台灣紅榨楓極為少見,一來海拔偏低;二來成林後,先鋒物種就被淘汰。也拍長尾栲大樹,然後走向稜線、懸崖邊。


九大分幹,根系盤走岩塊上的森氏櫟;左:宜珊、右:柏榮(2018.10.1010:44)。

2019年1月14日 星期一

【那一條山徑上(21) ──山林護管所】

陳玉峯
§ 廢林道前段
接上林道後,北走。此地是西向坡,紅檜人造林地間。           
是故事、小說,總得有兩造的因果關係。老鼠「偷吃」食物,人們想盡辦法撲殺,但不會立牌警告;這條廢棄的杉林溪林道上,卻張掛著英文、泰文、越南文的告示牌,警告外來移工之被僱請成為盜木者。
說來感受翻胃。台灣在20世紀下半葉自營伐木結束前後,政府「培養」出一堆林商,標得森林伐採,包括所謂的鉅富、財團,他們幹起盜林的行為直是驚天動地,標一林班砍三個林班,木材運走後再放一把火,死無對證!

2019年1月12日 星期六

【那一條山徑上(20) ──長尾栲—校力社會】

陳玉峯
龐多物種星羅棋布於時空特定交會點,因為人眼人見太有限,無知,所以有看無見。而我有看有見,卻比任何人更無知。小知、小見有時更可怕。
大樹吸引人,樹大即為神,老人不然?
當我們翻上緩坡樹林,4株大樹厚實地杵在山體胸腔上,一株校力、三株長尾栲,我下達樣區調查。

何其渾厚的的生命力(2018.10.108:46)!

具板根狀的長尾栲(2018.10.108:46)。



855分到940分調查這4株大樹上方的樣區。

2019年1月10日 星期四

【那一條山徑上(19) ──從蛇路到山稜】

陳玉峯
§ 再會,水漾!
告別水漾湖,說聲再會,我當再來。
20181010日早上744分我們啟程。這天路程長度,將是前三天和的二倍弱。然而,該調查則不得偷懶。我預估錄音筆會很忙碌。
一開始我們沿著西北方向流下來的溪溝上溯,所以滿眼嗜溼的蕨族,川上氏雙蓋、狹葉貫眾、台灣鱗毛、稀子及日本鳳ㄚ蕨等等,喬灌木還是長葉木薑子、大葉柯、細枝柃木等,林冠下第二、三層的元素。
走不到1分鐘,又一根「關懷」的鐵牌;再再往上,又是山老鼠的遺跡。我們置身柳杉林中。

2019年1月8日 星期二

【那一條山徑上(18) ──水漾對話】

陳玉峯

草花籃之「觀」(2018.10.913:18)。


§ 鏡面無語
我抵達水漾湖畔之後,心境自是受到總體氛圍的感染。
白霧迷濛中,出水枯幹自是一番蕭瑟。
稍事瀏覽後,「草花籃」擒住我的視線,我也「觀」了許多回。
明知道抓不住什麼,美感總是潛伏一半的哀傷;淚水從來是幸福甜蜜與不幸苦澀,綜合蒸餾的酒晶。

2019年1月6日 星期日

【那一條山徑上(17) ──水漾的水溼生植群】

陳玉峯

這個大樹頭的下部被地鼠刨啃(2018.10.911:20)。

§ 初睹水漾
我是不喜歡興「業」自纏,只是每看見山老鼠的貪婪與暴虐,我一樣誶幹譙。可是,跟這些躲躲藏藏或惡行惡狀的竊盜者相較,我對一大堆好話講盡、包藏禍心、模擬「多」可、暗渡陳倉,而掩護過往萬惡的傳媒,一直在佔盡便宜的偽善者,我毋寧更噁!
        是的,我可以立時消弭「念、業」的不平,我還是「痛恨」愈來愈多的「假」,特別是數不清的公共傳媒、地下傳媒、網蟑官鼠(對不起,我又侮辱了蟑螂及老鼠!),等等。不知道為什麼,當我渡溪、攀繩上來不久後的山徑上,又看見被啃嚙的紅檜大樹頭時,想到了傳媒報導搶救山林題材中,幾張噁心的嘴臉;而後來的割稻尾者,更是讓人嘔吐,偏偏都是「紅人」。

真的是用「啃」的!(2018.10.911:20),精油揮發迄今。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那一條山徑上(16) ──溪谷風光】


陳玉峯
§ 後果自行負責
調查完「昆欄樹─台灣扁柏單位」樣區之後,隊伍其他人先行。我略事拍照後,約在早上104分再度啟程。
小地壘下溪谷的山坡極為陡峭,坡度大約8085度,因而山徑採取「之」字形下切。一開始即有山友綁繫的牽繩確保心理的安全,我們也看見一面告示牌:
「此地區屬國有林班地內,因林地路況險峻,生枯立木眾多有倒伏的危險,為避免發生危險意外!請不要在林地內紮營逗留,經提醒後果自行負責  ○○○敬告」(註:依原文登錄)。
多年前因為「水漾」奇景而聲名大噪的本山區,湧入大量登山客,且不乏欠缺山林知識或經驗者,加上水漾枯立木倒塌時傷及人員,又多次發生迷途等山難事件,乃至主管當局出此「下策」,要人民「後果自行負責」。
如此的牌面告示,沿途見有許多。

2019年1月2日 星期三

【那一條山徑上(15) ──小地壘的扁柏更新樣區】

陳玉峯

樣區內的台灣扁柏植株(2018.10.99:19)。






§ 台灣檜木林全貌
阿里山脈主稜以西的山地,是我所認定台灣最完整的,中海拔無生殖隔離的地形區,從海拔2,663公尺直下濱海或低海拔山地,大抵無遮無攔、山地連綿,提供冰河來、去,植被帶(生態帶)上、下遷徙最自由交替的廣大地域。
大約一萬年來的增溫間冰期,台灣鐵杉林帶(註:現今分布於海拔約2,5003,100公尺之間)退縮且上遷至大塔山、祝山等稜線地域,且台灣檜木林帶逼近至阿里山脈的稜頂。
由於環境相對均質,台灣的檜木林帶在阿里山區維持它們的來源地──日本的分布模式:同一座山上坡段為扁柏;中下坡段為紅檜(母本即日本的莎哇啦),我是在日本木曾見證如此的相關。而全台灣最均質的完全檜木帶,就呈現在阿里山脈西側,沼平車站至眠月沿著鐵路線(海拔約2,250公尺上下),以上是扁柏純林;以下是紅檜純林。也就是說,2,2502,600公尺是扁柏;1,8002,250公尺是紅檜的分布中心。
這也是我經常帶隊登上大塔山,講解檜木林帶的原因,因為自大塔山頂俯瞰阿里山,恰好是台灣最典型檜木林分布的標準模式,而北台扁柏與紅檜的比例為71;秀姑巒溪以南沒有扁柏。至於幾年前有人宣布大鬼湖地區發現「扁柏林」,我以其照片檢視,認定是鑑定錯誤,奇怪的是,台灣近十餘年來「偏愛假新聞」!
正因為萬年來整體的運會是上遷,仙人洞(1,834公尺)至水漾地區已經屬於台灣紅檜林的天下,只有在少數的山頭可能孑遺台灣扁柏最後的族群,而小地壘恰好是台灣扁柏的殘存小區。
我沒有預期,而冥冥之中山神牽引。就在我們抵達小地壘懸崖邊,我下達樣區調查,楊國禎教授眼尖,叫聲扁柏,不是紅檜。
大塔山標高2,663公尺。

從大塔山俯瞰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有建物區以上為台灣扁柏林;以下為台灣紅檜林;中間為兩者混生。

§ 樣區調查

樣區所在地殆為西向緩坡,坡度1015度,是伐木跡地,尚存紅檜大樹頭,以及扁柏樹頭;旁側為柳杉造林,樣區則是造林失敗,扁柏天然下種,而以昆欄樹略佔優勢。樣區外另有巨大的長尾栲。
昆欄樹常在中海拔霧林帶的山稜麕生成群,此地也是一例。
樣區調查面積20×20平方公尺。
第一喬木層156.5公尺,覆蓋度約95%
第二層高6.52公尺,覆蓋度約45%
第三層高20.6公尺,覆蓋度約15%,原本應為玉山箭竹的完全覆蓋,現今因玉山箭竹全數死亡,故而覆蓋度只剩15%
第四層0.6公尺以下,覆蓋度約45%
第一層以昆欄樹(3˙4)較佔優勢,台灣扁柏8株(3˙3)在伯仲之間,餘如人造木柳杉(1˙1)、薯豆(1˙+)、西施花(1˙+)、蔓竹杞(1˙+)等;其餘(+)者有:長尾栲、山櫻花、烏心石、紅楠等。
第二層以森氏杜鵑(3˙3)及巒大越橘(3˙3)共配優勢;其次為楊桐(1˙1)、玉山灰木(1˙+)、西施花(+˙1);其餘(+)者如:台灣樹參、昆欄樹、柳葉木犀、毛柱楊桐、深山野牡丹、校力、薯豆等。
第三層以深山野牡丹(2˙3)略佔優勢,餘如長葉木薑子(+˙1)、薄葉柃木(+)等;而附生的蘭花綠花寶石蘭在一株樹幹上量多(1˙2)。
第四層以倒葉瘤足蕨(3˙4)最佔優勢,而台灣瘤足蕨(2˙2)在此算是全山區數量最多的孑遺區,華中瘤足蕨則為(1˙1),華東瘤足蕨為(+)。
此地的千層塔植株稍多,為(1˙3),玉山箭竹更新苗(+˙2)、巒大越橘(+˙1)、蕗蕨(+˙1)、山寶鐸花(+˙1)、生芽鐵角蕨(+˙1);其餘(+)者有:深山野牡丹、柳葉木犀、長葉木薑子、玉山灰木、月桂葉灰木等。
昆欄樹果實。
 
玉山灰木。

薯豆。

綠花寶石蘭(2018.10.99:10)。

 
倒葉瘤足蕨(2018.10.99:06)。
 
千層塔(2018.10.99:34)。
 
樣區內昔日伐木的樹頭(2018.10.99:22)。


樣區在懸崖邊,俯瞰石鼓盤溪上游溪谷,溪谷黃綠色葉片者即台灣赤楊。本照片左側樹葉為台灣扁柏(2018.10.99:03)。


2018年12月29日 星期六

【那一條山徑上(14) ──大校力、翠石清池】

陳玉峯


§ 大校力
離開仙人洞區,前往小地壘稜緣的這段山路,生態帶屬於紅檜與殼斗科為主的闊葉樹混生林。如今,先前的原始林被人造林所取代,然而,殘存的闊葉樹永遠奮戰,何況伐木後形成的破空,如同戰亂之後,總有人異軍突起,形成暴發戶式的一、二代風騷,就在柳杉小徑木倒臥在紅檜樹頭區之後,一株巨大的校力,撐起像是板根的反應材(註:過往台灣學界都以熱帶雨林的板根稱呼台灣一些具有板根模樣的闊葉樹,例如校力。我不認為是板根,而是如同溪谷地的紅檜,在下部坡地被侵蝕的刺激下,長出了支撐作用的反應材,其形成的機制,很可能異於熱帶雨林)。
這株巨大的校力在伐木時期倖存迄今(2018.10.97:44)。

大校力在下坡側,長出較大的反應材,先前謂之板根(2018.10.97:43)。校「力」應該是校「栗」的訛誤。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那一條山徑上(13) ── 守規矩的闊葉樹】

陳玉峯

長尾柯雄花序(2005.5.24;台20131.4K)。




上帝創造物化世界、宇宙的定律、生滅的法則,然後衍生萬物,允許演化永續進展,生、住、滅狀似循環累進,也可以一筆勾銷。
上帝玩得不過癮,索性把自己裂解成無限碎片,投入大戲,也就是人的「意識」或俗稱的靈魂。這裡說的意識,不是人的思考、感受、意志等等,那些都是「意識」不同層次的「應現」罷了,「意識、靈魂」可以說是「第一因的分身、碎片」,超越目前已知或可以描述的所有解釋。

2018年12月23日 星期日

【那一條山徑上(12) ──走向小地壘前的檜木墳場】


陳玉峯
§ 「理論上」
阿里山林場的「北格」,檜木林的分布,基本上是從8千年前以降的大趨勢,即「上遷」而來,然而,此間發生多次小冰河時期,例如晚近西元13501850年的一次,這次小冰期年均溫較之現今大約下降了11.2℃。理論上植物最合宜分布帶(單以氣溫考量),小冰期應較現今下降了200240公尺左右,或說,從1850年以來,植物可以上遷200公尺以上。
然而,檜木樹齡多可跨越千年,因而上次小冰期500年的影響,只會相對反映於今之樹齡約170650年的族群?而今之170年以下的族群,已是增溫、上遷後的植株?
不管如何計算,1930年前後伐除的檜木原始林,都是增溫後的族群,因而宣帽石山(1,520公尺)孑遺有台灣紅檜,我們上山路線的第一株台灣紅檜位於海拔1,450公尺,都很正常,且是最下限的稀疏個體。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那一條山徑上(11) ──仙人洞的植物】



陳玉峯
§ 巨人的睫毛
19122月,卜萊士曾經描述仙人洞石壁上存有美麗的植物,物種並無詳列。有史以來,大概也沒人會想要得知仙人洞口頂,懸空或下垂的,有哪些物種?
楊國禎教授交友不慎,從學生時代就被我拖著調查植群;2018108日,我遞給他望遠鏡,要他仰望砂岩巨人天眼上的「睫毛」物種為何?
要明確、詳實調查懸空的洞頂植物,最好是綁繫安全繩索,從上方垂降洞頂,一一檢視或採鑑標本。這樣做,殆屬「虐待」層級,何況意義也不大,充其量是安心描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