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 星期六

【好老師、好長輩──先從說故事談起】

陳玉峯



美國曾經在1988年進行一項普查,歸結出最佳教師的頭三項條件:
1.  能夠深入瞭解他的授課內容。
2.  能為學生解決困難。
3.  能讓學生有所發揮。
    這項結果很有意思,也很諷剌,原來太多的教師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教什麼碗糕!後兩項涉及師生互動、美國人該時代的教育價值觀等等。
    筆者在中部一所中偏上段班的大學課堂上講解上述,並要求百餘位大學生寫出他們心目中「好老師」的要件,另述何謂好的長輩或父母,而且筆者要求學生每敘述一項要件的後面,加註相對的,學生又(該)如何?我還解釋了老半天,這是相對性的思考:give and take、對應關係。
由於我採取自由發揮方式,而非問卷調查,因此,隔了半個月後,百餘位學生交上來的見解,幾乎沒有一致的「要件」,而可以歸結出的「好老師的要件」也超過百餘項,但對長輩的「要求」卻只約十來項,最主要的三項依序為:言、行合一,長輩得以身作則,是楷模、典範,而且有擔當、講信用;其次是具備同理心、有傾聽能力,善於溝通且關懷;第三,不斷成長、更新、跟得上時代。
關於「好老師」的部分,歧異非常,予我最大的訝異是,勉強只有一位學生,在乎當今所有大學,對老師們要求的「授課大綱」,也就是說,大學最重視、特別要求每位教師開授每門課的內容、綱要等等,在學生心目中似乎「存而不論」,相反的,學生們最在乎的,首推師生的互動關係,包括老師具不具備同理心,有無傾聽的能力與耐心,態度是否親切、平易近人,能否像朋友一般,值得信任且信任學生,能夠給予學生肯定或正面的能量;其次,好老師必須具備充分的熱情、真誠,有學生甚至於質疑老師是否明白自己為何教書,或說,教書必須是志業,而非職業,學生們厭惡那些只顧自己升等、研究的現實利益取向者,或說,學生們期盼深具使命感的老師!
高居前兩大項的「好老師要件」,恰好正是當今國家考評高教師「最忽略」的人格特質。似乎可以說,國家威權只考評好老師的「發表」、「研究成果」,反而忽略受教者最期待的內容!此現象我毋寧採取正面的解讀:教師資格的鑑定由專業社群去執行,學生最期待的教師志業或人格特質,正是從事教職者最起碼或必備的基本條件,然而,最可能的是:兩者我都「錯了」!
台灣體制或教育改革最需要正視者,包括「三師」乃至各種「專業」的「鑑定權、考核權」若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則政府不得不獨裁!為什麼數十年的民主改革,不能挑戰真正的結構主因?試看美國教育部的「職權」,相較於台灣,這才是最嚴重的問題!而台灣的各種專業「社群」準備好了嗎?
學生們關切的第三項要件乃是「教學藝術」,包括活潑的表達技巧,豐富的個人閱歷,如何以善於「說故事」且幽默的方式,啟發學生的志趣或興趣。一般說來,學生最討厭「照本宣科」的教師,且視賣弄權威與威權的教師為「全班公敵」,有些學生表達出渴望具備思想解放、引領社會人格養成、啟發心性成長或價值典範的深度期待。
毫無疑問,台灣現今大學生總體的文化表現,遠遠超越老是在怪咎學生「一代不如一代」的「不適任教師」!
以上簡述,包涵的議題或大綱,若要論述,幾本書也只能談及皮毛,本文只在邊緣處,先小述教學藝術的小小技巧之一:說故事。
壯年時代因應街頭運動我演講頻繁,從而歸結出人們最「愛聽故事」,而且,聽故事的解說、教育效果最佳。因為人類文化的演進,從來都是以聽覺為優先,試看古印度教在森林內親近上師教導的,都是口述、耳聞而銘記在心,是謂《奧義書》的來源;佛教經文無一不是靠藉聽聞傳誦五百年,而後登錄為文字;現代實驗也證明,聽聞比讀文字更有利於記憶。無論現代資訊如何爆炸,教學的藝術,是活體面對面的人際溝通,具有人類文化傳承無可替代的魅力,它可以啟發心智特定程度的活化。
而英文所謂的「教授」professor,也代表「公開宣佈其信仰的人」,其動詞profess,具有表明、自稱、聲稱、表白等義,甚至可說是善於專業化地講故事的「說書人」;我自己詮釋中文的「演講」,乃是表演甚至超過講話的全方位身體藝術行動者。
演講、教學的最好方式之一,善盡心思描繪靈活生動的故事,用以touch people's heart!特別是自己經歷的、深具地方感的、歷史栩栩如生的諸多故事,且藉由譬諭、隱寓,感染或潛移默化人心,激盪出自覺性的創造力。
個人的自我要求:任何上課、演講,務必保持身心最佳狀態,體能必須飽滿,否則心智不聽使喚,終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然而,學生的期盼是最最真切的,教師若欠缺熱情、真誠、愛心,一切只是虛假表象,一位學生許桀豪的一段話,值得大學教職者警惕:

「上了大學以後,發現老師跟學生的互動幾乎為零。老師不再在乎你的人格成長,學生也只在乎自己的學業成績,我們就像過客,學期結束後,不再有任何交集。我們所謂的好老師,變成只是能否帶給我們理論或學識的陌生人,他可能不會關心你,是否會成為一個好人或壞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