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

【國樹系列(一)—台灣楓香】

陳玉峯
台灣低海拔有種高大的落葉樹台灣楓香,它遍體濃郁的幽香。
每年春,它開花、展葉。一般說來,它有三類枝條。
開花、結果的枝條專心開花、盡情結果,編織一季的榮景,春後枝條不再生長。
未著花果的枝葉,春季如同工蜂、工蟻拚命滋長、工作,夏季以後,繁茂的葉片努力經營光合作用,枝條停止生長,只善盡本分,將一切心血的成果輸送母體。
只有出類拔萃的樹頂枝,春季開始上衝青天,夏季持續抽高長壯,直到冬天始告放慢腳步,隆冬則體恤全株感受,率眾集體休眠,開始落葉。
全樹一整體,在頂芽樹頂枝的帶領下,各大側主枝、副枝、細枝分別擔綱、各司其職。各枝條輪流開花結實,年度營養枝葉努力工作,領導枝條高瞻遠矚,帶動全樹植根本土,昂首海闊天空。
何以稱「楓」?靜體天心,遍察環境、節氣、風霜雨霧,感知大化流轉,隨順開創全株榮景的總稱。
為什麼叫「台灣楓香」?
彷如台灣文化的「無功用行」,本然如實,自在於台灣山林原野的台灣植物,直到1854年,蘇格蘭人羅勃˙福穹(Robert Fortune)於420日搭船抵達淡水港,採集台灣植物標本,揭開本土植物在國際學界的鑑定、命名與登錄。
1866年,漢氏(H.F. Hance)命名了台灣楓香,發表在法國自然科學年報。他以「福爾摩莎」的拉丁語化,命名之。因此,在國際命名法規的規則下,台灣楓香的正式且唯一的學名叫做 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而「香」字指台灣楓香的樹汁液,如同血液周流全樹,而芬芳香郁。
然而,它的中文名稱混亂不堪。由於它是分佈在中國南方的原住民,包括台灣海拔約1,800公尺以下的山區,從中國東晉時代,它的名稱就被搞混,跟楓樹(Acer)窮攪和在一起。到了1593年,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更將兩者「瞎統」一起,且「發揚光大」,而1827年王筠提出糾正,但傳到日本之後,日本人小野蘭山又「豬羊變色」,楓香與楓樹再度互換姓與名。直到如今,許多台灣人一樣搞不懂、分不清。
山林行腳40年,我印象最深刻的台灣楓香社會有兩處,一在台灣內山中心濁水溪上游,良久的石城谷(很少人去過的壯美溪谷地形);一在台南果毅後東方的尖山。
尖山在陳永華「詐死」退避果毅後的年代叫做「旗山」,因為由嘉南平原東望,尖山如同鄭氏王朝時代的軍旗。尖山頂原本有群台灣楓香的巨木群,一直是23百年來,南台半壁江山的地標,充分彰顯台灣魂。
朋友們,台灣楓香就是台灣真正的子民、原住民,象徵我整體台灣史話、台灣物語。每個台灣人可以是樹梢領頭枝,可以是花果枝,可以是營養枝,但是我們從來一整體,芳香交流我們的血脈,互助合作讓台灣生長茁壯。
我們都是台灣楓香,既古典也新潮。台灣楓香的身世不凡,它是美及亞洲的古老化石種的後裔,全世界僅只3種,一種是美西及中美洲的膠糖香樹;一種是小亞細亞的蘇合香;一種是台灣及中國南方的「台灣楓香」。
(台灣楓香的全方位(百科全書型)資訊,詳見拙作《物種生態誌(一)》300-313頁。)


台灣楓香熟果(陳月霞攝;1994.11;台中市)。
台灣楓香種子(陳月霞攝)。


台灣楓香初苗(陳月霞攝)。
台灣楓香新葉(陳月霞攝;1985.3.27;東海大學)。


台灣楓香紅葉(陳月霞攝)



台南果毅後東方的尖山。
台灣內山中心濁水溪上游,良久的石城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