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2日 星期五

敏督利三部曲(中)

陳玉峯

        導致台灣土地防護罩瓦解、自然復原力消退的造災運動史,大致可由下列階段、現象或政策來理解。

  一、 超越台灣安全承載量的人口成長及其連鎖相關的土地開發政策

  1950 年代,反攻跳板的政治「使命」鼓吹「增產報國」, 1953 年前後締造戰後嬰兒潮的最高峰,生齒日眾夥同老兵退輔,土地需求與日俱增,促成山坡地政策性全面大開發,河川地拚命大利用,截彎取直謀取新生地,產業道路與林道蛛網闢建,「邊際土地資源開發」、原野地放租放領、全台濫墾、濫伐,乃至 1969 年以降,全國濫墾地分 3 年期申報、總清查、合法化, 3 條橫貫公路兩側土地資源開發計畫, 1973 年「消滅貧窮」的公地放領、放租, 1977 ~ 1982 年「山坡地開發 6 年計畫」,林林總總不及備載,締造以農林培養工商的全面開發期。

  事實上,舉凡水土保持、野溪治理、治山防洪、邊坡護岸、河堤海堤 …… ,亦即山坡地亡命大開發、向天搶地代名詞。而往者已矣,既成事實俱在,眼光該擺在理念與政策大改變,國土終極分類定位大議題。

  二、 林業的歷史悲劇與造林的借屍還魂

  林業史的問題罄竹難書,且過往十餘年山林運動著墨甚多,而自 1960 年代的「上山下海」、三多政策(多伐木、多造林、多繳庫),乃至林相變更、林相改良、林下補植、租地造林(埋鑄下日後濫墾的主因之一)等,一系列自有歷史、政治、觀念、技術、文化、價值 …… 大偏差的短視與特定集團的利益網使壞,凡此滄桑姑且不論, 1996 年因應賀伯災變後的「全民造林」,延續過往反自然、反本土的盲點,砍大樹種小樹,剷除土地自我復建的次生林、原生林(天然防護罩、終極土地公),用以領取補助,夥同中央到地方,花樣百出的造林,面積早就超過台灣不知凡幾十倍,假設其真正成功,何來今日哀鴻遍野?

  筆者近 30 年調查,塔塔加鞍部附近造林木死光光, 16 年間天然松林欣欣向榮;谷關台電後山,賀伯土石沖毀森林, 4 年後恢復次生林;中寮紅菜坪 9 ‧ 21 巨石崩落區,如今山黃麻森林茂盛;一平方公尺土壤中, 40 天內含有可發芽的種子 1 萬粒,筆者的研究確定,不應開發或以保育為依歸的土地,不施加任何人為施業,讓自然復建是最佳策略,此即「土地公比人會種樹」的意義。

  人體皮膚受創,移植強韌堅硬的犀牛皮、鱷魚皮可乎?土地自然演替的潛能,因造林植草而受阻,這些外來種、外地種不能自生,只會自滅,卻延遲發育為天然防護罩的時程,且在此間,若遭逢如敏督利、賀伯的風狂雨嚎,不正是今之災變寫照?放生即放死,造林即造孽,筆者聲嘶力竭喊了十幾年的事實,全台無人相信?

  中央山脈、東台深山為盜賣靈芝,砍下檜木、鐵杉者眾;超級山恐龍大肆伐檜,將之推落山谷,等待大雨沖出漂流屍,好在海岸撿拾,十餘年政府始終不知情?抑是另類「政府」所為?

  三、 工程永續迷思與農林政策大搖擺

  過往 50 年農林生產以外貿為導向,而農林生產,取決於外國需求(特別是日本)。曾經香茅草、樹薯、油桐、香蕉 …… ,乃至後來檳榔、茶、芥茉、生薑,從來一窩蜂。油桐子價好, 1 斤 30 元,農戶趨之若蟻,將原作物剷除,盲目大種植,無地找地而伐除原生林、人造林或放火燒山,等到收成盛產而外國卻終止請購,則 3 斤 1 塊錢欲哭無淚,於是歷史重演,改植荖葉、檳榔 …… ,今之油桐花,正是山林悲情、農民血淚。

  每伐木後該年若遇大颱風雨,地表土大多流失;長期作物(包括造林木)每改植一次,功同皆伐。政府從來不願著手鼓吹自主性、主體性農林, 1980 年代以降,以工商回饋農林的大部分資源,改由工程發包所分贓。

  無論超限利用、合法或違規墾植,政府不願釜底抽薪處理,「三不政策」大放任,濫墾坐大後,「德政」則大興攬砂壩。崩塌大蝕溝、小溪大澗,攬砂壩等工事骨牌林立。平常小雨土沙下注,蓄積災難源,一遇暴雨摧枯拉朽大打保齡球,「零存整付外帶複利」土石遂成流。災後重建,擴大原工程,累積更大災難源,如此,反覆締造工程的「永續發展」。

  傳統工法、所謂「生態工法」、蛇籠、駁坎,金磚堆砌,台灣號稱全球水土保持技術泰斗,而災變連年亦勇奪魁首?畢竟消極圍堵僅止點、線、局部小面,怎堪它土地全面潰爛?

~原載於 2004年7月9日《蘋果日報》
~本文摘自《敏督利注》
******************************************************************************
敏督利三部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